G7驗廠2012新的挑戰(zhàn)
挑戰(zhàn)
印刷操作工的首要任務就是隨時保持印刷結(jié)果的可預見性與可復制性。不過這說起來比做起來容易。在整個生產(chǎn)過程中,確實存在有很多印刷操作工所不能把控或者能把控的東西。不過顯而易見的是,他們對于印刷機的機械操作以及使樣張達到目標油墨實地密度能夠直接的控制。幾乎其他事情已經(jīng)被其上流環(huán)節(jié)(例如印前或者客戶)所決定,甚至可能由公司的整個管理運作層所決定。印刷操作工無法控制其前端的文件輸出、數(shù)碼打樣以及制版過程。同樣的,印刷操作員對于其所接觸的一系列印刷耗材例如紙張與油墨也沒有控制的權(quán)利。紙張也許被特定了甚至直接由客戶提供。因此,紙張本身表面存在問題,那么對于印刷環(huán)節(jié)所能起到的校正作用就微乎其微了。而且,所選用的橡皮布、膠輥、油墨以及潤版液通常都有公司管理層指定。管理層也通常會給出對于印刷前準備以及生產(chǎn)過程的標準操作流程指導書。管理層同樣還需要決定印刷設備的保養(yǎng)維護周期。管理層需要在滿足客戶要求與印品質(zhì)量VS生產(chǎn)安排以及利潤之間做出一個權(quán)衡。
印刷機控制
再一次強調(diào),印刷機操作員對于印刷機在印制前的準備工作以及印刷過程中有直接的物理及化學上的操控。這些包括了橡皮布的張力,橡皮襯墊的壓力,壓印滾筒的壓力,墨輥的墨痕以及潤版液的化學環(huán)境等。在開機準備環(huán)節(jié),操作工會試圖將印刷樣的密度標準達到印廠預設的密度標準值來得到色彩較為接近數(shù)碼樣的印刷樣張。這種手法通常是通過調(diào)整水斗墨斗轉(zhuǎn)速來達到的,通常這樣做能使平張機或輪轉(zhuǎn)機樣張的密度保持一致和平整。所以操作者對色彩的直接調(diào)整通常就限制在油墨設置上。
密度
對于大多數(shù)操作者來說,密度是最主要的測控元素。但是在ISO12647-2(版本分別有1996/2004/2007)中并沒有對油墨的實地密度目標值進行特殊定義,而對四原色(CMYK)以及疊印色(RGB)規(guī)定了相關(guān)CIELab色度值。其容差范圍被定義為色差或者“△E”。因此,新版的GRACoLv7以及SWOPv11對于也不再拘泥于對實地密度標準的定義。實地密度只作為可比較的參考標準。 一些印刷操作者只有分光密度計作為其測試儀器,因此他們并不習慣將色度作為測量標準。針對這種情況,色管人員就需要進行多次的內(nèi)部印刷測試來得到基于最好ISO色度值下的密度標準。ISO值只針對干密度,對于非涂布紙干燥后的印品光澤度下降的問題,則必須對其干濕密度進行控制補償,當然涂布紙也一個道理。
另一個問題就是即時獲得了合適的CMY CIELab色度值,并不能保證二次疊印色RGB的色度也正確。RGB色的疊印會受到油墨粘度的影響,墨層厚度的改變也會影響疊印率或油墨傳遞。單原色與二次疊印色的實地密度決定了油墨色域的外圍界限。為了獲得最好的二次疊印色,操作者也許需要來自油墨供應商的意見。ISO12647-2的先決條件是“罐裝”油墨必須符合ISO2846-1,這樣才能保證油墨在合適的墨層厚度下(IFT)具有正確的CIELab色度值以及透明度。